演出时间:
2011-06-05 19:30演出票价:
80元 180元 280元 380元 580元 880元 1280元 1680元 2080元现代京剧《沙家浜》 为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2011年6月5日19:30在梅兰芳大剧院将上演一场红色经典京剧《沙家浜》,本场京剧邀请到京剧谭派第五代嫡传人84岁高龄的曾在1971年京剧电影沙家浜中饰演指导员郭建光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先生领衔主演,他将带领其子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孝曾先生及孙子青年优秀京剧演员谭正岩三代同堂共同演绎经典剧目,并同时邀请到北京京剧院当红名角王蓉蓉同时参演主要角色。
红色经典,原声重现,谭三代领衔,名家荟萃
郭建光――谭孝曾 谭正岩 阿庆嫂――王蓉蓉 刁德一――高 彤 沙奶奶――翟 墨 胡传奎――韩巨明 刁小三――孙 振
谭元寿与沙家浜;谭家三代同台出演
谭元寿,京剧武生、老生。谭富英的长子。出身梨园世家。曾祖父谭鑫培为京剧老生谭派创始人,祖父谭小培、父亲谭富英均继承谭派。谭元寿是当今谭门的代表人物。他较全面地继承了谭派的艺术风格,又借鉴了余派传人李少春的表演,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京剧老生。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具有自己丰富的创造。
几乎所有40岁以上的中国人都知道《沙家浜》。尽管距离这部戏最红火的年代,已过去40多年,但时至今日,很多人仍对男主人公指导员郭建光记忆犹新,尤其是他的扮演者、谭派第五代传人――谭元寿。谭元寿扮演的郭建光很成功。当时无人能替,谭元寿一直是一个人扮演。1965年,谭元寿在上海剧院连演了40场。后来,他虽然不再演《沙家浜》了,但作为谭派第五代掌门人,仍坚守在舞台上。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谭元寿作为京剧界老艺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戏复出不久,他便出演《黑水国》、《龙凤呈祥》和《群英会》等剧目,功力不减当年。此后,谭元寿一直是北京京剧院的主力。为了进一步传扬国粹艺术,他先后为近20部老戏录音进行了配像,为发展京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谭孝曾,国家一级演员,艺术委员会成员,京剧谭派老生。出身梨园世家,系京剧名角谭富英之孙、谭元寿之子。嗓音高亢宏亮、韵味清醇、悠杨自如,扮像清秀、台风潇洒,且文武兼备,颇具谭派神韵。
谭正岩,出生于梨园世家谭家,他这代已是谭门的第七代了,且均从事一个行当。2001年进入北京京剧院,工作至今。2004-2007就读于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在2005年CCTV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中,获得老生组金奖。
独一无二的七代梨园世家
谭元寿的高祖谭志道,是谭家入京剧行的第一代,“他出道时,京剧甚至还没有最终形成,当时还被称为徽调。谭元寿高祖的独生子谭家最著名的人――谭鑫培”是谭家第二代,谭鑫培创始的谭派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艺术流派。在20世纪初期,京剧已流行全国,京剧界甚至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1905年谭鑫培主演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那个时候,上到皇宫贵族下到市井百姓,都赞叹“国自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这个“叫天儿”就是谭鑫培。著名学者梁启超也说,“四海一人谭鑫培”。之后谭鑫培的第5个儿子谭小培,成了谭门第三代的掌旗人物。他除了继承谭派传统,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出又一个谭派响当当的人物――儿子谭富英,也就是谭元寿的父亲。建国后,毛主席很迷谭富英的戏。谭元寿回忆,“我记得1950年,父亲等人在朝阳门内陆军医院礼堂合演《武家坡》。毛主席得到消息后特地赶来观看。我当时在后台伺候父亲,听说毛主席来了,扒开台帘一看,正赶上毛主席把烟掏出来,给了我祖父谭小培一支,他自己拿一支,然后拿上火柴,给我祖父点烟。当时周围人都特别吃惊,说从没见毛主席这样主动给人点烟。父亲唱完戏后,毛主席还说‘我在延安就听到你的声音了,现在到北京亲自看到你的戏,确实唱得非常精彩’。”1962年,谭富英祖孙三代同时来到中南海给毛主席演唱。“我们唱完后,毛主席很风趣,管我父亲叫谭先生,管我叫小谭,管我儿子孝曾叫小小谭。那天特别荣幸,毛主席还请我们爷仨吃了饭……”说到这里,谭元寿脸上露出笑容。谭孝曾是谭元寿的长子,也是谭派第六代传人。而今,谭孝曾的儿子谭正岩,已成了谭派的第七代传人。在戏曲界,谭家是绝无仅有的传奇。
当今名角王蓉蓉挑梁阿庆嫂
王蓉蓉,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兼主演,张派青衣,梅花奖获得者。197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师从王玉容、秦英莲、艾美君等,在唱、念、做、打、舞诸方面打下了坚实功底。1978年拜张君秋为师,得其真传。1982年毕业后进入北京京剧院担任主演,她嗓音甜润,扮相俊美,端庄,表演细腻,极具张派大青衣风范,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西厢记》、《忘江亭》、《诗文会》、《状元媒》等1993年获梅兰芳金奖提名奖。1997年考入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经过深造,在人物刻画及多侧面地表演人物上有明显提高,成为张派弟子中的佼佼者,1999年荣获首届“张君秋奖学金”一等奖。2000年,中国文联评选为“德艺双馨”艺术家,文化部授予优秀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2001年在《蔡文姬》中扮演蔡文姬,该剧获第三届京剧节银奖。2002年在《宰相刘罗锅》(第六本)中扮演格格。
北京京剧院头牌青衣王蓉蓉主演阿庆嫂,她从容大度、唱念皆具神韵的表演,在杨少彭、倪茂才、谭正岩、康静、翟墨、高彤、舒桐、韩巨明等众多名角的映衬下,更加别具光彩。王蓉蓉一亮相就赢得了满堂喝彩,她在力求原汁原味展现当年舞台风貌的同时,又与时俱进贴近戏迷审美的情趣,特别是在唱腔上,从人物出发绘声绘色,又别具张派甘醇韵味。“智斗”一场的西皮流水,唱来九曲十回珠圆玉润,“风声紧雨意浓”的大段“反二黄”更是高低自如意切情真,给人以酣畅淋漓的享受。
《沙家浜》的前世今生
《沙家浜》是八大样板戏之一。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战争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由叶飞率领的新四军第六军团为主的抗日义勇军离开苏常地区后,留下数十名伤病员面对日伪顽匪相互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不畏艰险,重建武装,坚持抗日的斗争事迹。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对《芦荡火种》进行移植。而在全国演出的《芦》剧竟有31个剧团之多。
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琪、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琪作为主要执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批准对外公演。剧名最后由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他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
《沙家浜》剧情介绍:
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18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胡传魁、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敌寇,地下共产党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安全伤愈,归队,最后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敌顽武装,解放了江南大好河山。
京剧沙家浜敬请期待!
注: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内,1.2米以上需持票进场